企业最关心的是公平的竞争环境,只要市场主体面对的规则、标准是统一的,他们并不把环境成本内部化当成太多额外负担,他说。
机动车尾气治理及监管能力建设方面重点实施黄标车淘汰、空气监测子站建设等7个项目。环保部近日组织京津冀、长三角等治污责任较重的地区,赶赴兰州学习大气污染治理经验,推广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等从源头到末尾的全线治污模式。
与此同时,兰州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实行了网格管理,推动全民参与。环保部网站周二发布消息指出,近十几年来,受两山夹一河、冬季无风和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城市环境先天不足所限,大气污染成为兰州久治不愈的顽疾。为积极推介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有效做法,环保部近日组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较重的北京市房山区,天津市静海县,河北省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邢台、廊坊市,山西省太原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山东省淄博、济宁市,江苏省徐州、镇江市城市人民政府及环保部门主要负责人,赴兰州召开大气污染治理座谈会,进行现场调研,学习兰州经验。为此,环保部与甘肃省签订了省部合作协议,并将兰州列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试点城市和区域联防联控重点防治城市但是现在看来,显然难以实现。
也就是说更好的解决消费者的售后服务之忧,也是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一环。现在全国就已经有86个城市进入了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应用城市名单,至2015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推广量会达到33万辆。五部门联合推出公务用车新能源化改革方案,这件事之所以备受关注,还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政府机关公车改革。
真正解决公车的根本方法并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车种,使用什么牌照的汽车,更多是的我们应该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同时改善监督体系,提高违法成本,这样才能达到治本之道。说起新能源汽车,很多人在对性能赞赏有加的同时,也对充电设施跟不上发展节奏感到头疼。最后一个,要厉行节约,减少雾霾污染,虽然雾霾问题通过若干辆新能源车不一定能够很快缓解,但最起码它是一个未来发展的趋势。不过从政府以身作则来推动充电桩这件事来说情,这是政府应该做的,鸡跟蛋的事情只能靠政府来解决。
这个办法可行吗?能够解决问题吗?林伯强:第一,这个工作范围怎么确定?第二,电动汽车跟汽油汽车的差距在哪里?假定说电动汽车只能在某个地方能充电,其他地方不能充电的话,这种电动汽车有啥用?我觉得把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减少公车腐败联系在一起,过于理想化了。经济之声:只有营造出车好开、电也好充的环境,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才更有积极性。
解决公车私用的问题,还是必须从机制上着手。另外,电网是卖电的,充电桩越多,电卖的越多,它应该也有动力。充电桩和电动汽车是个鸡跟蛋的问题,谁先谁后?没有充电桩就没有人买,可能补贴是没有用的,因为没地方充电。方案明确提出,从今年到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以及纳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还要逐年提高。
另外一个方面,政府还要鼓励,比如说石油行业有加油站,在充电设施方面它有一定优势。政府机关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能不能对缩减公车消费起到明显效果?张彬:可能会有一定的收效,但要想指望靠新能源汽车来改变三公消费中公车消费数量的问题,恐怕不是一个好的方法。过去,推广难的一个重要症结在于充电难。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今年9月1日到2017年底将对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政府目前的思路很简单,就是把这个量逼出来,强制买车。怎么靠政府来解决?公车应该是第一步,而且应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公务消费能否从此刮起节俭风?大家也都很期待。既能够推进节能减排,又能够控制公车花费。
另一方面,没有车在街上跑,做充电桩的人也不赚钱,所以这是鸡跟蛋的问题。另外,老百姓不买新能源车,除了价格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充电桩的问题。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彬、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就此事进行独家解读。所有这些动力的方面,政府都应该加以考虑,全面来推广充电桩。受制于能源危机、空气污染等诸多问题,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一直备受市场期待。这一次提出一个充电接口和新能源车数量的比例是1比1,建议买一辆车最起码有一个配套,这样的配套,从公务车开始,肯定会行之有效的,某种意义上也倒逼了充电桩的建设。
目前基本的关注点都在于如何补贴汽车,使电动汽车更加便宜,这是不够的。保守估计全国每年的公车消费高达4000多亿元,占三公消费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个问题靠市场是解决不了的,只有靠政府来解决。经济之声: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2万0692辆,销售2万0477辆,产销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但是和同期我国1168万辆汽车销售总量相比,新能源汽车占比还不到0.2%,微弱的份额再次凸显新能源汽车久推不广的难题。
这次,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公布改革方案,是不是宣告新能源汽车最后一公里充电难题将很快被破解?林伯强:我觉得不完全是。另一方面,为规范新能源汽车采购管理,方案明确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享受财政补贴,其中轿车采购价格扣除财政补贴后不得超过18万元。
花销大,公车私用、公车违章更遭受公众诟病。这几天关于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是利好频传。经济之声:有人说,如果能把公车换成新能源汽车,只根据公车的工作范围建设充电桩,这样一来新能源公车的行驶里程就受到了限制,公车私用等腐败问题将会大大减少解决公车私用的问题,还是必须从机制上着手。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公务用车的新能源化改革,可谓一举两得。接下去就会看到很多强制建成的充电桩,比如说政府部门说必须做充电桩,小区有一部分比例要做充电桩。
这一次提出一个充电接口和新能源车数量的比例是1比1,建议买一辆车最起码有一个配套,这样的配套,从公务车开始,肯定会行之有效的,某种意义上也倒逼了充电桩的建设。今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细微颗粒物治理任务比较重区域的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比例不低于全年的15%。
政府目前的思路很简单,就是把这个量逼出来,强制买车。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今年9月1日到2017年底将对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充电桩和电动汽车是个鸡跟蛋的问题,谁先谁后?没有充电桩就没有人买,可能补贴是没有用的,因为没地方充电。现在,政府出面推行新能源公务车,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意味着全新的发展机遇。怎么靠政府来解决?公车应该是第一步,而且应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五部门联合推出公务用车新能源化改革方案,这件事之所以备受关注,还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政府机关公车改革。
这个问题靠市场是解决不了的,只有靠政府来解决。花销大,公车私用、公车违章更遭受公众诟病。
最后一个,要厉行节约,减少雾霾污染,虽然雾霾问题通过若干辆新能源车不一定能够很快缓解,但最起码它是一个未来发展的趋势。经济之声:只有营造出车好开、电也好充的环境,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才更有积极性。
说起新能源汽车,很多人在对性能赞赏有加的同时,也对充电设施跟不上发展节奏感到头疼。这几天关于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是利好频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